loader image
主頁
/
D-博客
/
海外音樂留學全方位指南
/

D-博客

海外音樂留學全方位指南

「音樂的使命,就是帶著我們跨越語言和地域的邊界, 在每個陌生的舞台上演繹靈魂深處最真摯的聲音。」

導言:

在全球化的音樂世界裡,到海外深造已成為許多年輕音樂家開拓視野與提升演奏水平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前往美國、德國、英國或其他國家,每個地域都擁有其獨特的教學模式與藝術氛圍,適合不同音樂專業與職涯規劃的學生選擇。希望讓整篇文章能更貼近真實心境,以下將結合我在香港、美國及歐洲各地的留學與演出經驗,為有意到海外讀音樂的讀者提供一些須知與竅門,希望能幫助你在籌備或實踐留學夢想的過程中更順利地前進。

一、明確目標與學校選擇:用「訪校」與「聯繫教授」做足準備

在正式申請之前,我通常會先透過學校官網或與已在該校就讀的朋友/校友聯繫,初步了解該校的試奏曲目要求、語言門檻及預計的發展方向。若有機會,不妨嘗試先與心儀的教授透過Email或線上會議溝通,問問他們對於曲目選擇或技術訓練的建議,還可以詢問是否能安排一次試聽或短時程課程,親身感受老師的教學風格。我個人在申請美國音樂學院時也經歷過這個過程,有些教授非常樂意先跟你諮詢,從而避免日後到校後出現「音樂理念不合」的情況。

Harvard university campus

美國院校
美國有些音樂學院特別著重多元化及彈性的課程設計,像是我在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就修了演奏與理論、藝術管理等雙學位,後來也在印第安納大學–積可斯音樂學院攻讀博士,跟隨國際級大師進修。這部分對「同時想鑽研不同領域」的同學相當友善。

德國與英國院校

若你熱愛古典音樂傳統,且重視深厚的歷史與歐洲音樂文化,德國、奧地利或英國的音樂學院值得一試。德國的音樂學院在考試方面通常頗具嚴謹性,並要求一定的德語能力 ,但公立院校的學費相對親民;英國的皇家音樂學院或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則以嚴謹的教學制度和豊富的表演機會著稱。無論哪一國,建議先好好瀏覽該院系的官網或洽詢前輩、同儕,評估自身語言與曲目火候,再去思考這所院校是不是能支撐你未來的規劃。

二、語言與文化:先備足「融入」心態

2.1 善用「基礎會話」破冰:從常用語句開始

對許多初到異鄉的音樂留學生來說,並不一定能在正式開學前就到當地語言學校短期進修。就像我當初做的,主要是先主動學習一些常用的日常會話或禮貌用語,並嘗試模仿當地人說話的腔調與表達習慣,例如:

  • 在超市或咖啡店點餐時,先背下相關用詞、短句;
  • 與室友或同學互動時,用當地語言說些簡短問候,如「你好」、「謝謝」、「我想要…」等;
  • 察言觀色:聆聽對方如何在不同場合使用表情或語調,隨時嘗試跟進。

雖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招式,卻能快速拉近你與環境的距離,減少文化隔閡。即便不是在正式課堂上學語言,也能在零散的日常互動裡累積聽力與口說的自信心。

2.2 用「音樂」當橋樑:交換語言與文化

作為音樂人,你在海外其實自帶一項很棒的「交流工具」:音樂。

  • 建議多與當地同學組成室內樂團或樂隊,在排練與演出的過程裡,你能聽到他們的口音、思維方式,更可自然地增進語言能力。
  • 若有機會,也可在課堂上下課後與同伴互相交換語言 ── 你教他們中文,他們教你德文、法文或英文等。這種互動往往輕鬆又高效。

2.3 尊重並好奇:文化差異的正面心態

  • 文化習俗:比如用餐禮儀、上下課的師生互動模式,都值得留意並尊重;一開始不熟悉時,不妨留心觀察別人如何做,並在安全的情況下跟進。
  • 避開「自我設限」:不要因為一開始語言不流利就怕跟人互動;多數人遇到願意努力溝通的外國同學,反而會更加友善並熱心相助。
Curious cat in the countryside, Tuscany

三、與理想師資接軌:試聽課與大師班

3.1 提早聯絡與「試聽課」:了解教學風格

在選擇是否要申請某位教授的班級前,若有條件,最好能先與該教授透過電郵、社群媒體或校方行政人員的協助聯絡,並詢問是否能安排一節「試聽課」(Trial Lesson)或線上諮詢。

  • 鋼琴、聲樂或管弦樂器:最常見的形式是親自到教授工作室彈奏/演唱幾段曲目,感受教授的教學思路、風格,以及他對你潛能的回饋。
  • 事前準備:在試聽課前,先確定要展示哪些曲目。建議選擇你最拿手、能充分表現自身技術與音樂性的片段;同時也可準備一些你較弱的曲目段落,汲取教授的建議。

3.2 利用大師班:汲取多元指導,拓展人脈

大師班(Masterclass)是各音樂院校或音樂節常見的學習形式,也是一種最快了解教授風格的渠道。

  1. 報名參與:若能成為主動演奏者(Active Participant),會有直接的師生互動。但若名額有限,當旁聽者(Passive Participant)也能學到許多。
  2. 多位大師比較:不同教授或演奏家的音樂觀各有特色,多聽幾位大師班能擴充你的詮釋維度,避免「一條路走到底」的侷限。
  3. 建立人脈:大師班結束後,可適度向老師或同行學生交流聯絡方式,有時這些新結識的朋友可能來自你未來想申請的院校,能提供更多第一手資訊。

3.3 從線上課程起步:技術與文化雙重探索

若無法親臨現場,也能透過網路進行一對一課程或錄製影片給教授評估。

  • 專門平台:一些教授會在自己的網站、YouTube或特定線上教學平台透露可安排「線上試課」的資訊;不妨以郵件提出申請。
  • 錄影交流:可透過錄製高品質的演奏影片給教授,讓他為你指出改進的方向;之後再依照他的建議重錄一次或在課堂中實際演奏,形成良性循環。

3.4 師承關係:技巧與藝術理念的養成

與理想師資接軌,並不只是一堂課的事。通常在音樂學院裡,你與主修教授相處的時間很長,他的琴風與教學理念會深深影響你的音樂思維。

  • 避免「人云亦云」:歸根究柢,最終如何詮釋作品還是要回到你自己的契合度;如果教授給的建議跟你心中的藝術理念衝突,可與老師理性討論,或詢問其他老師的意見。
  • 平衡「技術」與「音樂性」:一開始若面臨大量技巧瑕疵的修正(指法、音色、腳踏運用等),別因挫折而低落。專業老師的指導能加速你改善演琴習慣,為未來的音樂表現打好扎實根基。

四、獎學金與財務規劃:從多管道尋求資源

Education school cost, scholarship, student loan. Piggy bank with graduation cap

出國讀音樂費用相對龐大,除了得考量學費外,機票、生活開銷、樂器維護、搬運或購買、考試旅費等等支出更往往不是小數目。如果能掌握多種財務資源並提早規劃,往往能大大減少經濟壓力,讓你更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在音樂學習與演出之中。除了學費外,還得注意生活開支、樂器。申請前不只查詢該院校的 Merit-based Scholarship 或 TA(Teaching Assistantship),還可留意其他資助,例如:

  • 私立基金會或企業提供的音樂人才獎助
  • 各級政府的國際文化交流獎學金
  • 海外僑民組織或校友組織的補助
    在德國這類公立音樂院校,學費可能比美國低一些,但德語能力、考試競爭也不容小覷 。若能在錄取前先與教師接觸並展示實力,贏得他們推薦,也會增加獲得獎助的機會。

以下特別介紹四項項深受香港學生關注的獎學金計劃,供大家參考使用:

  1.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Hong Kong Scholarship for Excellence Scheme, HKSES)
    • 官方網站: 按此
    • 適合對象:
      • 擁有本港居留權或入境權的學生;
      • 計畫到「世界知名大學」修讀學士或研究院課程;
      • 修課期間及畢業後須符合回港服務的年期規定。
    • 資助範圍:
      • 每年最多港幣30萬的學費資助;
      • 如通過入息審查,最多還可額外申請每年港幣20萬的助學金,協助支付生活及其他學習開支。
    • 申請重點:
      • 甄選標準除了學業成績,亦非常重視申請人的領導潛能、對香港社會的承擔等;
      • 建議在截止日期前準備好必要文件(錄取通知、推薦信、個人陳述等);
      • 每年申請名額有限,擇優而取,建議盡早着手籌備。

2.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Fund Overseas Scholarships)

    • 官方資訊: 按此
    • 適合對象:
      • 計畫在海外修讀本科或研究院課程之香港全日制學生;
      • 具備良好學術表現、課外活動參與,以及社會服務的熱忱。
    • 資助範圍:
      • 獎學金金額一般能涵蓋部份學費及生活費,視乎每年評估及申請情況而定。
    • 申請重點:
      • 申請者需提供包括學業成績、推薦信、個人簡介等文件供評審;
      • 鼓勵並支持香港優秀學生在海外深造,回港後為本地社會作出貢獻。

3. 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萬瑞庭音樂基金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Music and Dance Fund’s Van Ritten Yung Music Fund)

    • 官方資訊:按此
    • 適合對象:
      • 25歲或以下(截止2024年8月31日)
      • 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並通常居港連續七年
      • 已獲2024/25年度海外大學或音樂學院的錄取證明
    • 資助範圍:
      • 提供獎學金予香港青年音樂家赴海外深造,完成課程後需返港回饋本地音樂界。
    • 申請重點:
      • 獎學金得主需完成課程後立即返港,為香港音樂界作出貢獻。
      • 申請者需填妥申請表格並提交相關文件至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

4.  CASH 音樂基金 (CASH Music Fund)

    • 官方資訊: 按此
    • 適合對象:
      • 香港居民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
      • 理想年齡為30歲或以下
      • 本地大學主修音樂的本科畢業生
    • 資助範圍:
      • 提供財政援助予有志赴海外進修的學生,用於修讀研究生課程(主修作曲)。一般而言,得獎者最多可獲港幣20萬元獎學金,為期一學年。
    • 申請重點:
      • 申請者需具備卓越的作曲能力與潛力。
      • 獎學金專為研究生階段的作曲課程設計,培育新一代作曲人才。

五、演出與比賽:駕馭舞台,才是成長最快的捷徑

想要在音樂演奏上獲得快速的提升,除了正式課程與個人練習外,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多上舞台、多參與比賽,透過實戰經驗來磨練自己的技巧與心態。比賽過程中,你會遇到不同國籍、不同風格的對手與評審,學習到在多元環境中調整表現,這包含臨場的穩定度、對舞台的掌控力,以及面對壓力與意外狀況的應變能力。以下將提供一些尋找知名比賽的策略,以及說明為何主動爭取比賽與演出機會如此重要。

如何找到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比賽?

  1. 善用Alink-Argerich Foundation (AAF)
    • Alink-Argerich Foundation 官方網站 以及該基金會出版的競賽指南  是音樂家們搜尋全球主要鋼琴賽事(以及其他音樂比賽)的重要資源。
    • 這個網站收錄了世界各地的鋼琴比賽資訊,包括比賽日期、地點、曲目要求、年齡限制、評審名單和報名方式等,且官方每週都會更新最新消息或追加新的比賽訊息 
    • 若正在審慎挑選具知名度且與自己程度相符的比賽,不妨先從AAF網站上篩選條件(例如依地區、舉辦時間),列出可能參加的比賽,再進一步查看歷屆得獎者和往年的資料,以評估該比賽的競爭程度與含金量。

2. 關注國際音樂新聞與社群

    • 國際音樂相關媒體、協會或社群(如 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線上論壇等)也常分享第一手的比賽資訊。
    • 小心分辨:若是首次聽聞的「新型比賽」,可到官方網站或AAF等公認平台進一步驗證其真實性及歷史沿革,避免報名到缺乏公信力的比賽。 

3. 從院校或師長口碑出發

    • 你的音樂院校、指導教授、及曾參與過相關賽事的學長姊與朋友,都是很好的「內部情報」來源。他們可能知道哪幾項比賽最有指標性、含金量高或風氣純正。
    • 選擇可靠且擁有較高評審水準的比賽,除了競爭對手實力堅強,也較能取得權威評價,為日後參加更多國際演出或申請音樂院校增添說服力。

六、為何爭取比賽與演出經驗如此重要?

  1. 培養舞台臨場感
    • 沒有任何課堂或排練,能夠完全模擬正式舞台上的燈光、聲音與觀眾壓力。透過實際比賽和演出,你能快速累積臨場經驗,學會在突發狀況下仍保持冷靜並表現出最佳水平。
  2. 結交國際人脈與師友
    • 比賽通常雲集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家,你可以在這裡結識許多同好、師長或其他領域的音樂人士。他們給的回饋或建議,往往能帶來新的演奏靈感、曲目詮釋觀念或未來合作機會。
    • 主動和參賽者及評審互動,讓彼此留下名字與表演風格的印象,有助於獲得各種邀約(如大師班、音樂節、其他比賽推薦)或音樂資源。
  3. 提升自我審視與目標設定
    • 在比賽中面對實力堅強的對手,能夠清楚看見自己在哪些方面仍需要精進。比賽成績固然重要,但更大的收穫在於檢驗自身實力、重新制定學習目標。
    • 若能善用比賽後評審或業界前輩的評價,對應自己的技術或詮釋弱點,有計劃地在下一階段練習中逐步改善,也就能更具針對性地「升級」。
  4. 累積履歷與提升信譽度
    • 在高水準與高公信力的比賽中能順利晉級或得獎,往往能使你的音樂履歷更具吸引力,對後續申請獎學金、音樂學院或藝術節有很大的加分效果。
    • 演出經驗越充足,你對舞台、曲目、與不同場合的互動成本就越低,日後接到專業邀約時也能更快適應,展現成熟穩定的演奏風範。

七、調整心態:留學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

7.1 感性與理性並存:打破「理想化留學」的迷思

出國留學,一開始往往充滿著浪漫憧憬,如同踏上「音樂天堂」般的期待。然而,除了美好的演奏廳與大師指導,也要做好面對挑戰和壓力的心理準備。可能在初期不熟悉的語言環境裡,無法完全表達想法;或在與同儕比拼時,感到演奏水平上的落差。

建議做法:

  • 在出發前,就要正視「留學」並非單純的旅遊體驗,而是一段需要高度專注與持續努力的過程。
  • 給自己一定的心靈空間,容許因適應期帶來的焦慮、失落。透過日記、家人聊天或冥想等方式釋放情緒,減少「自我責備」。

7.2 維持人際網絡:「學校社群」與「當地華人圈」雙管齊下

留學生活中,孤單感常來自語言、文化差異和社交脈絡的斷裂。即便是性格外向的人,也可能在異國初期出現無所適從的感覺。

  • 把握校內社群資源:國際學生協會、音樂系學生社團、宗教/藝術/語言學習社群等,都是你快速建立人際連結的好地方。多參加迎新活動、社團聚會,把自己融入當地學生生活。
  • 結識當地華人社群:可在 Facebook 或微信等平台,尋找當地的香港人、台灣人、華人社群。他們通常能提供租屋資訊、生活常識,甚至協助解決語言和文化問題。與經驗豐富的前輩打好關係,亦能減少前期摸索的時間。

7.3 信任自己:音樂留學路上的調整心法

  • 擁抱磨合期:身處異鄉,一開始總是有「能不能跟上課程、能不能和同學打成一片」的焦慮。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適應軌跡,不必過度焦慮於結果。
  • 勇於尋求幫助:無論是學術問題(如學術寫作、理論分析)或生活需求(如醫療、心理諮詢),校方與同儕通常都有相關資源,積極開口詢問將更容易走出困境。

八、行前須知:審查文件、申請簽證與聯繫房源

8.1 文件準備:瞭解各項必備與時程

  1. 申請音樂學院的資料
    • 試奏影片 / 音訊檔:有些學校會要求指定曲目或指定格式,務必仔細閱讀官方公告。
    • 學術成績 / 推薦信 / 個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強調你對所申請專業的熱情與規劃,並展現過往演奏經驗或學術成就。
    • 護照與身份證:確保有效期足以涵蓋整個留學期限,若即將到期請提早更新

2. 簽證申請

      • 美國簽證:常見的學生簽證為F-1。取得學校的I-20後,需預約大使館面談並準備足夠的財力證明與音樂院校錄取通知書。
      • 歐洲地區(如德國、奧地利):一般需申請長期學生簽證,遞交銀行存款證明、住宿證明(若有)與保險。須注意各國對語言能力的要求,例如德語B1或B2。
      • 英國簽證(Tier 4 General Student Visa):需提供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以及一定金額的生活費證明。
        建議:提早2-3個月著手辦理簽證,尤其是旺季(暑假前後)較容易出現審核延誤。

8.2 聯繫房源:省錢又安心的關鍵

  1. 校內宿舍
    • 大多數音樂院校或大學都提供國際學生宿舍,包含基本家俱與公共空間(廚房、客廳、練琴房等)。雖然費用不一定最便宜,但省卻初次到異地面臨找房的困擾,也提供與同學交流的便利。
  2. 校外租屋
    • 可透過學校國際學生處、學生社團的二手訊息或當地租屋網站查詢;如果熟識的校友或同鄉有空餘房間,也是相對安全又能共享生活經驗的選擇。
    • 注意陷阱:國外租屋詐騙不時發生,若遇到「需先支付押金以保留房源」等要求,務必小心求證,或要求線上看房、簽訂正式合同再付款。

8.3 保險與健康事務

  • 醫療保險:有些國家或學校指定國際學生必須購買當地醫保,未能提供保單可能影響註冊。同時建議在港時先辦理合適的旅遊保險,用於剛抵埗或轉機時的意外保障。
  • 健康檢查與疫苗:留意部分國家(特別是美國)對疫苗、結核檢測等有特定規定,存有缺漏可能導致開學時無法順利註冊。
people hand holding a pen for working to write on a book for letter or business document

九、留學收穫:超越課本的成長

9.1 累積國際視野:多元文化的撞擊

留學最珍貴的部分並非只有音樂課上的技術提升,更在於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同儕的碰撞。

  • 文化交流機會:你會發現音樂詮釋並不只有單一模式,不同國家、不同音樂傳統的同學會帶來令人驚喜的詮釋方式與音樂理解。
  • 學習心態躍升:在跨文化環境中,從排練、比賽到音樂會的準備,你需要的是兼容並蓄的心態,進而成長成更具包容力與寬廣思維的音樂人。

9.2 培養獨立:人生管理與自我探索

  1. 生活自理:自己購買食材、料理三餐,以及處理日常的水電帳單、銀行業務等等,都是你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2. 時間與壓力管理:校內課程、日常排練、比賽參與同時進行,迫使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你會更了解自己在面臨繁忙行程時如何分配資源與精力。
  3. 反思與靜心:離開熟悉的舒適圈,能讓你更看清內在的需求、喜好與長處。音樂留學生往往在這段旅程中重新思考「為何而演奏」「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音樂家」。
Young people of multiples cultures embracing and smiling

9.3 建立長期人脈:擴大音樂圈可能性

  • 同儕互動:一起在異國奮鬥的同學常常建立深厚友誼與合作默契,未來這些同學可能成為你在不同國家音樂平台的夥伴與窗口。
  • 業界連結:透過教授推薦或學校舉辦的音樂交流活動,你也有機會結識經紀人、指揮家、作曲家,乃至唱片公司等專業人士,為日後演出邀約、教職申請或其他音樂專案奠定基礎。

9.4 回饋與再出發:成為更完整的音樂工作者

許多留學生在取得學位後,選擇留在當地繼續深造或從事音樂相關產業,也有的人選擇回到香港或其他亞洲地區發展。無論去向如何,這段海外歷程都使你同時具備了國際視野、獨立思考,以及更寬廣的音樂胸懷。

  • 分享心得:回歸母校或社群場合,與後輩分享你在海外的所見所聞,能促進有志追尋同路的年輕學子更有效地規劃。
  • 不斷學習:留學不是終點,而是將你帶到更高「起點」的過程。回國後持續參與大師班、國際音樂節,或考慮進修其他音樂相關領域(藝術管理、音響工程等),讓自身不斷蛻變成更全面的音樂工作者。

結語:向前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歷練的開始

綜觀整個留學過程,從行前準備到踏上陌生土地,再到日後畢業或繼續深造,反覆不斷地學習、調整、衝擊、沉澱,最後你會獲得比語言和技巧更豐富的人生成長。願你秉持著對音樂的初衷與熱忱,好好珍惜這趟珍貴的留學旅程。

如果你也正考慮到海外求學,別害怕先 Email 去跟教授或校方行政人員聯繫,或透過短期大師班、寒暑期課程感受當地氛圍。儘管過程中可能有焦慮甚至挫折,但也正是這些酸甜苦辣,累積了你的韌性和國際觀。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們能在世界的某個舞台上或某個音樂廳裡相遇,彼此交流、互相支持,繼續用音樂敘述你的故事。

祝福你踏上這條美好的音樂旅程!

Prom Night
回到頁首

分享文章: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日曆

Jan 2025
Mo
Tu
We
Th
Fr
Sa
S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熱門文章

訂閱 DFESTIVAL 電子報

訂閱 DFESTIVAL 電子報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